English

《九宮大成》電子版



《九宮大成》電子版簡介

該網站是《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的電子版以及相關分析工具。《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是中國傳統歌曲現存最古老、最完備的唱譜集之一。,此欽定樂譜集於清乾隆九年(即公元1744年)在周祥玉等學者的指導之下完成。所載旋律反映了清朝「雅部」即崑曲的唱腔風格。不過這些詞曲不一定專門為崑曲而填寫,其中也包含宋詞、諸宮調、元散曲、雜劇以及崑曲興起之前宋元南戲的作品。這些源遠流長的歌曲某種程度上呈現了中國歌唱藝術的不同發展階段的藝術特點,但也經過了一定程度的「崑曲化」。

所謂「九宮」以及「南北」皆意指該譜集收錄廣博全面,同時也說明其中曲譜的編排程序。更早的詞譜通常按作者或者的順序排列。而此後像18世紀末出版的葉堂《納書楹曲譜》是按戲曲的出場順序編排的。《九宮大成》則以曲譜的音樂、唱詞的格律為排序原則,按其南北地域和宮調順序排列。在由晚明的《南九宮曲譜》、《太霞新奏》等格律譜發展到葉堂開闢的戲曲劇本的過程之中,《九宮大成》剛好是過渡性作品,卻比略早編成的《南詞定律》收錄更全面,影響更廣泛。這個過渡期不但反映崑曲鼎盛期的發展,也見證了元明散曲的衰落。在此之後,就連清唱愛好者都不再偏好散曲,轉而熱衷於演唱「戲曲」即傳奇劇中的選段。

《九宮大成》最鮮明、最重要的分類標準是所謂南北曲的區別。雖然說崑曲來自江蘇崑山,在蘇州、南京、杭州、紹興等江南地區發展成熟,但與更早的南戲等唱腔相同,也吸收了北曲的內容和藝術特點。「南曲」的主要來源包括宋詞以及宋末至明初盛興一時的「南戲」歌詞。南曲唱腔的特征是:有散板的「引子」卻沒有「尾聲」;用五音音節即do, re, mi, sol, la (fa與ti即工尺的凡與乙、一等都不用);節奏較緩慢;一字多音;可以用「贈板」即所謂8/4節奏模式。北曲的主要來源是金、元及明代初期的散曲、諸宮調(說唱曲藝)以及雜劇。它的主要特征是節奏較急促;一個字時值較短;用七音音節(do, re, mi, fa, sol, la, ti工尺記作上、尺、工、凡、六、五、乙);沒有散板的引子,卻有「尾聲」以及大量的「底板」即以一句為節奏單位的歌篇,也用尾聲以及結構較嚴密的「套曲」。南曲篇分「引子」、「正曲」以及「集曲」,其中「集曲」為幾首曲牌混合而成的結果。北曲分「隻曲」與「套曲」,後者為幾首曲牌聯合而成的較為固定的套式。

曲譜的主要內容包含音樂與格律兩方面。「格律」即各句的長短(襯字與正字分得很清楚)及什麼地方押韻或該押韻。與《太霞新奏》等大部分明末曲牌集不同,《九宮大成》不標聲調或平仄,也不標「閉口音」等發音方面的因素。而與《太霞新奏》等相同的是《九宮大成》標明了「點板」即音樂節奏。較之晚明曲譜,《九宮大成》標注了更多的細節如「中眼」等,然而二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記錄音樂旋律即工尺。這也是「宮譜」與「格律譜」的主要分別(「宮譜」如《九宮大成》會標註工尺,而「格律譜」則不記錄旋律)。在查詢系統裡按「格律」即可查看曲牌的格律分析,包括聲調、韻位等;按「五線譜」則可查看由工尺譜轉譯的五線譜,從而了解每一曲的旋律和節奏。

與年代更早的曲譜集相比,《九宮大成》所固定的音樂信息之詳細是前所未有的,卻還達不到我們現代人的期待:例如,沒有標註「小眼」,即一板三眼的第2與第4拍或贈板的第6與第8拍,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其後的《納書楹曲譜》中。當時人認為這種細節取決於演唱者的自由發揮,不應一一標出。另外,按葉堂的說法,崑曲的曲牌原來只定「板」即強拍,不定「眼」即弱拍的位置或數量。因此,《九宮大成》與《納書楹曲譜》一樣,僅從曲譜無法分辨「一板三眼」與更急促的「一板一眼」節奏。因此做五線譜只好寬泛設定一切非散板、非贈板的歌篇為「一板三眼」模式,也只好假定小眼的位置(一概把可做123或123的節奏譯為123)。 雖然有可能出於政治原因,《九宮大成》刪掉了包括《桃花扇》在內的一些大受歡迎的歌篇,但也給了我們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來了解文人戲劇與宮廷戲劇(如《勸善金科》等)的世界。

雖然《九宮大成》是按照「宮調」排列的,但到了明末清初時期這些傳統調門概念已經失去了定調方面的意義,只是把常一同出現的曲牌排列在一起的一種模式。清初至現代的崑曲演唱藝術實際上運用的調門系統叫做「笛色」或「管色」,也就是笛師所謂的「小工調」、「尺字調」等。因為20世紀50到60年代的音樂改革,這些調門已經與西方的「D大調」、「C大調」等大同小異。在系統中選用「五線譜」功能即可設成「D 大調」,其音階不會與崑曲中所運用的「小工調」產生太大分歧。這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樂器開始運用所謂「十二平律」的結果。雖然明代藩王朱載堉曾發明過類似的系統,但直到20世紀鋼琴廣泛運用以後,「十二平均律」才被中國音樂家接受。

因此,50年代前的「笛色」與現在的大小調有一些重要的差別。傳統的崑曲笛子或是以G-C(雄笛)或A-D(雌笛)的純音程為基準,其他孔之間的距離比現今使用的笛子更均衡(即所謂「平均孔笛子」)。因此雖然現在的「小工調」等於D, E, F#, G, A, B, C#,而 傳統的小工調更接近於D, E, F#-, G+, A, B, C#-,也就是說mi與si都略低,fa反而略高(現在崑曲笛師也較常用fa#),這種音階還在中國某些地方戲裡運用。類似的音階系統在土耳其、伊朗等一些地區仍然使用,這或許反映了中古中國音樂受過中東音樂的影響。

資料庫與分析工具簡介

查詢系統由兩個搜索欄組成,並包含數個用以分析所選樂譜音樂與格律等特征的分析工具。頁面頂端的搜索欄用來篩選曲子;其下方的搜索欄用來篩選具體樂句。兩個搜索欄可以同時運用,也可以輸入兩個或以上的限定條件來選定曲子或樂句。當鍵入多個查詢條件時,其間應以空格分開。

曲子篩選

「曲子篩選」搜索欄可以用以下幾個條件進行查詢:

編號: 曲牌集的曲子按《善本戲曲叢刊》版本的頁數定編號。當同一頁印刷兩個不同的曲子時,第二首就在頁碼後加上「.2」。 例:要找到從第3300頁開始的第一首曲子,應輸入:編號:3300.1

曲牌名: 即曲子的傳統曲牌名。 例:要篩選所有曲牌名為「山桃紅」的曲子,應輸入:曲牌名:山桃紅

地區:區分南北曲。 例:要篩選南曲,則輸入:地區:南

宮調:按傳統宮調篩選曲子,也可加「引子」、「正曲」等篩選條件。 例:要篩選仙呂宮的曲子,應輸入:宮調:仙呂宮;若要篩選仙呂宮引子,則輸入:宮調:仙呂宮引

來源: 按曲子出處篩選:傳奇劇用劇名;雜劇用「元人百種」;宋詞用作者名。 例:要篩選所有牡丹亭的曲子,應輸入:來源:牡丹亭; 要篩選所有元雜劇的曲子,應輸入:來源:元人百種; 要篩選所有周邦彥詞,則應輸入:來源:周邦彥詞

歌詞:篩選包含特定幾個字的曲子。 例:要篩選包含「春夢」兩個字的曲子,應輸入:歌詞:春夢

旋律: 找包含某一段旋律的曲子。 例:要篩選包含「伬仜伬」旋律的曲子,應輸入:旋律:伬仜伬

襯字: 按襯字的數量篩選曲子。 例:要篩選沒有襯字的曲子,應輸入:襯字:0; 要篩選有10個襯字的曲子,應輸入:襯字:10; 要篩選有10個以上襯字的曲子,應輸入:襯字:10+

曲子搜索欄能同時按照幾個查詢條件進行篩選,如:要篩選《長生殿》傳奇中的所有北曲,就輸入:來源:長生殿 地區:北。

篩選句子

搜索欄用來選取具有某些特征的句子,可與曲子搜索欄同時使用。句子搜索欄能以下幾個條件進行查詢:

旋律: 尋找一個旋律模式。注意應以簡譜的記譜方式輸入:1=do=上、2=re=尺以此類推。 例:要篩選所有帶有旋律12323的句子,應輸入:旋律:12323

模糊旋律: 用這個功能旋律篩選就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旋律變化。例如,搜尋12323旋律也能找出12123的旋律模式。

聲調: 篩選某一些聲調排列模式的句子。 例:要找所有平仄平仄平平仄的句子,應輸入:聲調:平仄平仄平平仄。值得注意的是該功能可以實現對平、上、去、入四聲的區分,也能識別聲調的陰陽。例如可以輸入:聲調:陰平陰平陽平上去平,找到有相應聲調特征的句子。

聲調旋律: 尋找某些聲調對應特定段旋律的句子。 例:要找所有「平平去」字對應「3-3-6-5」旋律的句子,就輸入:聲調旋律:平3平3去65

襯字: 尋找有一定數量襯字的句子。 例:要篩選所有包含6個襯字的句子,應輸入:襯字:6

長短: 篩選某一特定字數的句子。 例:要找所有6言句,就輸入:長短:6 句子搜索欄也可以實現多個條件同時篩選,篩選條件之間應以空格分開。

分析工具

句子搜索欄下方的幾個選項卡用來分析節奏、聲調、句子長短等。

「包括襯字」選項: 一般情況下,系統默認襯字不算在「長短」等統計之內。但若勾選此選項即可將襯字算在字數內。

主腔: 自動查出重複出現的旋律模式,並由最長的旋律模式開始列出。

聲調分析工具: 生成柱狀圖,分析所篩選的曲子或句子的聲調與旋律之間對應關係。可以輸入平、上、去、入等聲調查看其對應的旋律升降。

節奏: 按句子的位置(1=句子第一言、2=句子第二言),分析點板(節奏)符號的出現頻率。《九宮大成》中出現的點板符號有:。 、 _ ▯ L ﹆以及 ╚

例:輸入「。」即可查詢樂句中的中眼符號有多少對應句子的第1字、第2字等等,並按「比例」顯示百分比。

句子長短分析工具: 這個工具顯示不同長度句子的數量。在整個《九宮大成》裡最常見的句子即為七言句。

Credits